據報道,江西萍鄉(xiāng)市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建有5畝菜地、花園,劃片分給學生種植。地里的花花草草大都是學生從家里帶來,蔬菜也由學生自己栽培、管護。部分收獲送到食堂,其余售出所得用于公益。學生們對種地都十分上心,上勞動課興高采烈,懂得從勞動中學習。對這則消息,輿論都持肯定態(tài)度。
筆者認為,其實,勞動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專門設有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勞動技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把勞動教育納入校本課程的學校也不乏見。但是,正因為對勞動教育落實不夠,輿論才把本該成為常態(tài)的教育活動當作新聞。今后,這種活動應該在農村中小學盡快普及,讓類似“新聞”不再成為新聞。
發(fā)達國家都重視勞動教育,歐洲很多人家都有一個勞作間,孩子從小學習熨燙、縫紉、修理等技能。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多年,許多學校曾為此作出嘗試。十幾年前,筆者客串央視《新聞調查》節(jié)目策劃時,就曾帶隊采訪上海一所小學。學校模擬成人社會辦小飯廳、小超市、小銀行,一應“生意”都由學生在教師輔導下自行打理。學校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教育、訓練、模仿,讓孩子們長大后更好地融入社會。這些理念、做法深得家長贊許,只可惜未能形成大氣候。
這說明教育行業(yè)、教師隊伍中很多人懂得教育,有責任心,為突破應試教育壁壘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另有一些人也知道,只要學校間還存有差距,那么保持領先就會有人來求,就有源源不斷的額外資源涌進來。而這種潛意識又與社會上對教育的功利訴求相契合:在教育水平差異的背景下,讓孩子在教育上占先,一路考高分上名校,就會爭得機會與資源,富貴相傳。這種意識成為主流,地方政府必定得傾其資源打造名校,保持高升學率,否則就是不稱職。前不久有教育學者發(fā)表博文批評某中學,明明久居名校之列,仍要在初中引入奧數訓練,力求招攬全市“尖子”生源,打造高考升學最高“北清”率,引得全市知名中小學競相效仿,掀起生源大戰(zhàn),導致應試教育高燒不退,違規(guī)課余培訓機構甚囂塵上。在這種氛圍里,誰還考慮全面發(fā)展,課業(yè)負擔如何能減下來?
家長們對這類問題的認識、態(tài)度很糾結。據筆者所知,家長們并非不心疼孩子起早貪黑的辛苦,并非不擔心下一代能力低、體質差等偏向,對于學校開展勞動訓練、創(chuàng)新探索都持積極態(tài)度。但是,硬杠杠是考分排名不能降下來,興趣活動最好能拿個與升學掛鉤的“證書”。一句話,就是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用腳投票”。在這種環(huán)境里,學校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都不能碰考分排名這條“高壓線”。這讓校長、教師進退失據、左右掣肘。一些生源、教學優(yōu)勢領先且穩(wěn)固的學校還敢作一些創(chuàng)新探索、一些回歸教育本原的努力,而那些正在“爬坡”的學校、排名靠后的學校,是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的。
實現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前提是改革用人用工標準唯學歷的偏向,全社會重新樹立尊重勞動、尊敬勞動者之風,推進社會公平公正,同時按照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標準著力推進素質教育。我相信除去枷鎖后,體育、藝術教育、勞動訓練、創(chuàng)新潛質培養(yǎng)都會發(fā)生鏈鎖改變,更相信我們的學校、校長、教師,是有悟性、有水平、有創(chuàng)造力的。(陳寶泉)
《中國教育報》2013年1月23日第3版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