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頓第三定律》
1.題目:牛頓第三定律
2.內容:
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間、方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這又是一個定量的問題,而定量的問題通常只靠觀察和經驗是解決不了的,它需要通過實驗測量來回答。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引導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從而能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提升分析、解決問題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3.培養(yǎng)探究精神,學習物理學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牛頓第三定律并會用它分析實際問題。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學生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二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進入本節(jié)課的講授內容。
(二)新課講授
環(huán)節(jié)一:學生實驗操作,交流討論
教師將兩個彈簧測力計連接在一起, 讓兩位學生在講臺上分別拿著兩個彈簧測力計,只讓其中一位學生用力拉另一位學生不用力。讓學生觀察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有什么變化,并記錄示數(shù)。然后讓另一位學生用力拉,并記錄下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數(shù)據結果,并分析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受力情況。
預設1:兩次拉的過程中,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都是一樣的;
預設2:在兩個過程中,兩個彈簧測力計都受到拉力的作用,而且大小相等,但是這兩個拉力的方向相反,這兩個拉力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環(huán)節(jié)二: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并講授牛頓第三定律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環(huán)節(jié)三:呈現(xiàn)圖片,學生解釋其中蘊含的牛頓第三定律
大屏幕展示劃龍舟與汽車受驅動力的示意圖,讓學生思考牛頓第三定律的應用,并說明如何體現(xiàn)牛頓第三定律。
預設:輪船的螺旋槳旋轉時給水一個推力,即作用力,水同時給螺旋槳一個反推力,即反作用力;汽車車輪給地一個向后的作用力,地面也會給車輪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了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從而解釋一些生活現(xiàn)象。
五、課后作業(yè)
、偎伎冀忉屲囕喯萑肽嗵吨袝r牛頓第三定律是否還成立?②找一些實際生活中運用牛頓第三定律的例子。
六、板書設計:略
二、《萬有引力定律》
1.題目:萬有引力定律
2.內容: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的思想還可以更解放。既然太陽與行星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以及地球與地面物體之間具有“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是否任意兩個物體之間都有這樣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邊物體的質量比天體的質量小得多,不易覺察罷了。于是我們大膽地把以上結論推廣到宇宙中的一切物體之間: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1和m2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式中質量的單位用千克( kg),距離的單位用米(m).力的單位用牛(N)。G是比例系數(shù),叫作引力常量(gravitationalconstant),適用于任何兩個物體。
盡管以上推廣是十分自然的,但仍要接受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檢驗。本章后面的討論表明,由此得出的結論與事實相符,于是,它成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定律之一一一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它于1687年發(fā)表在牛頓的傳世之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
萬有引力定律明確地向人們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體都遵循著完全相同的科學法則;它向人們揭示,復雜運動的后面可能隱藏著簡法的科學規(guī)律,正是這種對簡潔性的追求啟迪科學家不斷探索物理理論的統(tǒng)一。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若涉及實驗,可以做實驗、模擬做實驗或者講解實驗);
(2)有適當板書;
(3)有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
(4)有聯(lián)系實際的實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1.知道萬有引力的內容、公式以及適用范圍;了解引力常量。
2.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過程和思路,從而能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教學難點: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行星與太陽的引力,地球對蘋果的引力是同一種性質的力嗎?學生回答,教師進一步提問:自然界上任意兩個物體之間有引力嗎?進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講授內容。
二、新課講授
1.萬有引力定律
學生猜測任意兩個物體間可能有引力,只是感覺不到,教師明確可以將行星之間引力的結論推廣到任意兩個物體之間,從而引出萬有引力定律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出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1和m2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r的二次方成反比。教師指導學生寫出公式, 明確每個符號的單位和物理意義,并強化歸納演繹的科學思想。
教師提問:
(1)兩個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萬有引力怎么計算?
(2)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大小相等嗎?
(3)萬有引力適用于什么物體之間的引力?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萬有引力的適用范圍。
理解萬有引力的普適性、相互性、宏觀性。(萬有引力適用于兩個質點間的引力;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計算引力時,距離指的是兩個球心間的距離;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頓第三定律;萬有引力適用于自然界任意兩個物體之間,只是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
2.引力常量
大屏幕播放卡文迪許實驗室測量引力常量的實驗,學生觀看,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體會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將物體間非常微小的力顯現(xiàn)和測量出來,并進行情感升華。教師明確G是一種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是卡文迪許測出來的以及G的值。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萬有引力定律及應用,引力常量。
四、課后作業(yè)
查閱資料,了解萬有引力提出的整個過程。
【板書設計】略
三、《正功和負功》
1.題目:正功和負功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試講過程中要有啟發(fā)性提問;
(4)講清楚正、負功的區(qū)別。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1.掌握正功和負功的區(qū)別。
2.通過相互交流的過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探究精神,感受物理學科的嚴謹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功和負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正功和負功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學生功的概念,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力對物體做功有幾種情況?又是如何劃分的?進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講授內容。
二、新課講授
環(huán)節(jié)一: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功的公式,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根據功的公式,是否可知功的分類?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可得, 功是代數(shù)量,根據三角函數(shù)余弦值得變化,功可正可負。教師評價后給出正功和負功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二:學生討論交流力做功的不同情況,教師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正、負功的情況?學生討論得出,是由于力與位成的角度不同。教師組織學生根據力與位移的不同夾角,討論力的做功,學生討論時,教師進行巡視。
學生根據功的公式討論交流情況:
預設1,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夾角為銳角,那么做正功;
預設2,夾角為鈍角,做負功;
教師評價后總結,夾角為直角,不做功;由功能關系,做正功則動能增加,做負功則動能減少。
環(huán)節(jié)三:教師引導學生舉出不同情況下做功的實例,通過學生發(fā)現(xiàn)物體受力不止一個的情況,引出合力的概念。
三、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總結本節(jié)知識點,要求學生課下思考。
四、課后作業(yè)
在課后習題的基礎上布置預習作業(yè)。
【板書設計】略
四、《交變電流》
1.題目:交變電流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知識點講解清晰。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交變電流的概念,掌握交變電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的定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思考的過程,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生活處處有物理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交變電流各種函數(shù)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
對有效值、峰值的區(qū)分和計算.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另一種電磁感應現(xiàn)象—交變電流。
二、新課講授
環(huán)節(jié)一:圖片展示,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展示閉合線圈在磁場中運動的圖片,引導學員觀察圖片,并結合之前所學的磁通量的變化引起感應電流的變化,討論圖片中電流現(xiàn)象。
教師順勢講出交流電流的定義:大小和方向均隨時間而作周期性變化的電流叫做交變電流。
教師提問:交變電流的分類有哪些,什么叫正弦交流電?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交變電流包括正弦交流電和余弦交流電,隨時間按正弦規(guī)律變化的交變電流叫正弦交流電,正弦曲線和余弦曲線只是坐標原點選取的不同而已。
教師講授交變電流的不同的函數(shù)式,包括正弦式電流三角函數(shù)式、交變電流的表達式等,引導學生討論學習,注意區(qū)分其不同之處。
環(huán)節(jié)二:表征交變電流的物理量
教師提問:實際生活中常用什么描述交變電流?
學生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交流電路中的電動勢、 電壓、電流的大小、方向都隨時間做周期性變化,實際中常用有效值、周期和頻率來描述交變電流。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提問交變電流的有效值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有效值是根據電流的熱效應來規(guī)定的.在周期的整數(shù)倍時間內(一般交變電流周期較短,如市電周期僅為0.02 s,因而對于我們所考察的較長時間來說,基本上均可以視為周期的整數(shù)倍),如果在相等交變電流與某恒定電流分別流過相同的電阻時所發(fā)熱量相同,則將該恒定電流的數(shù)值叫做該交變電流的有效值.
教師提問:交變電流的有效值與峰值之間的關系
學生回答。
三、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程內容,學生分享收獲。
四、課后作業(yè)
課后做一做課后習題,并想一想,實際生活中,我們在哪些方面用到了交流電,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五、板書設計:略
五、《速度》
1.題目:速度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有聯(lián)系實際的實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其矢量性: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和意義;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知道常見的比較速度的方法,并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實際體驗感知速度的意義和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及其性質。
教學難點:
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設問導入,教師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學生回答。由此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速度。
二、新課講授
教師提問: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回答: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教師總結: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請同學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速度的定義。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教師提問速度的表達式,學生同桌討論后,類比初中速度公式,寫出速度表達式。速度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即:v=s/t。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各個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
教師通過舉操場跑步的例子,講解速度的矢量性。教師進行總結:速度是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三、歸納總結
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教師總額及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預習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
五、板書設計:略
六、《周期、頻率和轉速》
1.題目:周期、頻率和轉速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講清楚周期、頻率和轉速的關系。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圓周運動的周期、頻率和轉速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周期、頻率和轉速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增加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圓周運動的周期、頻率和轉速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教師通過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順勢題出問題:除了上節(jié)所學的內容外,還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由此引出本課的內容——周期、頻率和轉速。
二、新課講授
環(huán)節(jié)一:實物展示、學習新知
教師展示鐘表等實物,并提出問題:這些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有何特點?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回答:這些物體一直重復做相同的運動。
教師總結講解周期性運動,順勢引出周期,并講解其符號、單位。
教師提問:同樣做勻速圓周運動,地球自轉周期是一天,而公轉卻是一年,這表明什么?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知地球自轉比公轉快。
教師總結周期可以描述勻速運動的快慢。
教師提問:物理課程中是如何描述周期性運動的快慢的?
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用頻率描述周期性運動的快慢,教師補充頻率的概念,符號與單位。
教師提問:頻率如何表示快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教師提問:還可以用什么物理量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明確轉速的概念、符號及單位。
教師總結:轉速越大表示轉動越快,轉速越小表示轉動越慢。
環(huán)節(jié)二:周期、頻率和轉速的關系
教師組織學生按物理分組進行討論,討論周期、頻率和轉速的關系,學生討論后,分組進行匯報。教師進行總結,強調判斷運動快慢需要轉化為同一物理量,且需單位一致。
三、歸納總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程的收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收集資料,思考還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勻速圓周運動。
五、板書設計:
略
七、《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1.題目: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 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如果試講內容有實驗,則要描述清楚實驗現(xiàn)象。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電流元的概念,掌握磁感應強度的公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過程,掌握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樹立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掌握磁感應強度的公式,探究影響通電導找受力的因素
一.新課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并提問:如何判斷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學生進行回答。
教師提問:怎樣求磁感應強度的大小?由此引出課題——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二.新課講授.
環(huán)節(jié)一:初步感知,引入電流元
教師提問:我們可以用小磁針來研究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嗎?
學生回答:不可以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應如何研究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學生思考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講解電流元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二:探究影響通電導線受力的因素
教師提問:影響通電導線受力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查閱教材和討論后進行回答磁場的強弱與電流的大小有關、與導線的長度有關。
教師進行總結。
環(huán)節(jié)三: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將學生進行分組,組員進行討論,得出實驗方案。
教師演示實驗,并提問:保持導線通電部分的長度不變,改變電流的大小,你觀察到什么?
學生思考后進行回答,。
教師改變條件繼續(xù)演示實驗,學生根據實驗現(xiàn)象,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環(huán)節(jié)四: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磁感應強度公式
教師引出導線受力公式: F=ILB,即: B=F/(IL) 磁感應強度的單位是特斯拉,簡稱特。
三.鞏固練習
教師通過PPT展示本節(jié)練習題,請學生上臺演練,教師點評。
四、歸納總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程的收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
五、布置作業(yè).
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收集相關資料,拓展閱讀電磁感應的其他現(xiàn)象。
六、板書設計
略
八、《光的折射》
1.題目:光的折射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結合生活實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現(xiàn)象和折射與反射定律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展示一些河流、湖泊、深水池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猜想水的深度,提問并給出相對應的答案,接著引出問題:為什么在岸上看水里的情況會覺得很淺? .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程——光的折射。
二、新課講授
圖片展示,教師提問:陽光能夠照亮水中的魚和水草,同時我們也能通過水面看到烈日的倒影.這說明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教師進行總結:光從空氣射到水面時,一部分光射進水中,另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氣中。順勢講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定義。光從第1種介質射到該介質與第2種介質的分界面時,部分光會返回到第1種介質,這個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會進入第2種介質,這個現(xiàn)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師演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的實驗,學生觀察并畫出光的反射線。
教師進行總結光的反射定律: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時發(fā)生反射,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處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了解了光的反射定律,那么光的折射存在什么定律呢?教師演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的實驗,學生觀察并畫出光的折射線。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教師提問:光在折射時,折射角和入射角有什么關系?
教師改變入射角度,學生繼續(xù)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教師進行講解,斯涅耳發(fā)現(xiàn)了這個關系,從而引出折射定律:
即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比值與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無關,只與兩種介質的性質有關,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三、歸納總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程的收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收集資料,查找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板書設計
略
九、《滑動摩擦力》
1.題目:滑動摩擦力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有聯(lián)系實際的實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產生條件;能判斷并運用決定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數(shù)學表達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實驗中培養(yǎng)觀察操作、歸納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的判斷和計算。
教學難點:
運動和相對運動的區(qū)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實驗導入:教師通過演示滑塊從斜面滑下實驗,進行提問:當滑塊滑到水平面上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學生回答:滑塊慢慢停下來。
教師提問:滑塊為什么會慢慢停下來?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涉及到了摩擦力?
學生自由回答: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師順勢導入新課:摩擦力分為很多種,有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等。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將進一步學習摩擦力的知識。
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滑動摩擦力的概念、方向
教師提問:在演示實驗中,滑塊滑到水平面時受到摩擦力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教師提問,用手壓在桌子上,用力向前推,會感受到一個怎樣的力?
教師總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活動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教師提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又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猜想: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
教師組織學生根據猜想采用“控制變量法”分組定性探究,根據學生探究的結果,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演示實驗定量研究,得出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大小和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只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成正比。公式表示為:F= μFN
三、歸納總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程的收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
四、布置作業(yè)
查閱資料,查找除了滑動摩擦力之外的另一種摩擦力,并思考如何判斷方向和計算其大小。
五、板書設計
略
十、《楞次定律》
1.題目:楞次定律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有師生互動;
(4)講清楚楞次定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楞次定律的主要內容,能熟練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過程與方法:通過楞次定律的探究過程,掌握實驗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比較總結法這一研究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探究的興趣、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楞次定律。
教學難點:
掌握楞次定律的應用。
一、新課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電磁感應實驗,了解到當閉合線圈內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時會有感應電流產生。教師提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由此引出課題——楞次定律。
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展示楞次圖片,了解楞次定律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楞次的照片,像學生介紹楞次的生平事跡,順勢引出楞次定律。
學生閱讀教材,強化對楞次定律內容的了解。
活動二:小組合作,深入探究楞次定律
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在各種情況中,分別觀察檢流計指針的偏轉方向,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注意:檢流計指向正向時電流為由檢流計正極流向負極。)在完成實驗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設計并填寫表格,填完表格后引導學生結合安培定則確定感應電流磁場的方向。學生做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處理學生實驗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學生小組討論實驗過程,并得出結論,教師評價后帶領學生總結規(guī)律。
三、鞏固練習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例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四、歸納總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程的收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收集資料,找一找實際生活中對楞次定律的應用。
六、板書設計
略
十一、《庫侖定律》
1.題目:庫侖定律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請在10分鐘內完成試講內容;
(2)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shù)陌鍟O計;
(3)講清楚庫侖定律。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兩點電荷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演示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體會自然界規(guī)律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美。
教學重難點:
庫侖定律及其理解與應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讓我們對電荷間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 定的認識。我們把電荷間的作用力叫做靜電力,那么靜電力的大小滿足什么規(guī)律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節(jié)《庫侖定律》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演示實驗,初步感知
教師演示帶電體與帶電小球的相互作用實驗,并提出問題:
問題一:帶電體與小球間的作用力隨距離的不同如何變化?
問題二:在同一位置增大或減小小球所帶的電荷量,作用力又會怎樣變化?
學生觀看現(xiàn)象后自由回答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總結影響帶電體間作用力的因素。
活動二:學生討論,推理庫侖定律
教師提問: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自由討論后,分組進行分享猜想:
預設1: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大小與電荷間距離有關。
預設2: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大小與電荷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類比已經學習過的萬有引力定律,猜想電荷間作用力規(guī)律,學生分享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順勢引出庫侖定律,并介紹庫倫和類比法。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庫侖定律內容,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生討論之后,自由回答,教師評價并總結其適用條件。
教師講解點電荷,并引導學生說出已學理想化模型。
三、歸納總結
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予以肯定。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查閱資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及統(tǒng)一場理論。
五、板書設計
略
十二、《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1.題目: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2.內容:詳見課文
3.基本要求:
(1)講授時間10分鐘;
(2)有適當板書;
(3)試講過程中要有啟發(fā)性提問;
(4)講清楚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知道電和磁是相互聯(lián)系的;
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和實物展示,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行物理方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即實驗基礎科學假說實驗
教學重點:
磁鐵的磁場也是由運動電荷產生的
教學難點:
安培分子電流假說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從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磁體和電流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周圍空間都存在著磁場,且通電螺旋管周圍的磁感線分布和條形磁鐵非常相似,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由此引出課題一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教師講解:身體中的電流是由大量的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而形成的,而電流的周圍又有磁場,所以電流的磁場應該是由于電荷的運動產生的。提問:那么,磁鐵的磁場是否也是由電荷的運動產生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安培提出在磁鐵中分子、原子存在著一種環(huán)形電流一一分 子電流,分子電流使每個物質微粒都成為微小的磁體.磁鐵的分子電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時,對外顯磁性;磁鐵的分子電流取向雜亂無章時,對外不顯磁性。
活動二:解釋現(xiàn)象
教師提問:能否用安培分子假說解釋鐵棒磁化現(xiàn)象,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并總結:
磁化前:內部分子電流取向雜亂無章,磁場相互抵消;
磁化后:受磁場作用,各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大致相同,鐵棒被磁化,兩端對外界顯示出較強的磁性,形成磁極。
教師提問:為什么磁體受到高溫或猛烈撞擊時會失去磁性?
學生獨立思考給出答案,教師進行評價。
教師講解安培分子假說的實質——磁鐵和電流的磁場本質上都是運動電荷產生的。
三、歸納總結
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予以肯定。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
五、板書設計略
相關推薦:
2022年教師資格面試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 ※ 2022年教師資格認定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