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說,中小學教師日平均工作9.67小時,教師與其他職工相比每天少休息1小時,少娛樂0.5小時。中小學教師的不良心理發(fā)生率高達50%,教師普遍存在煩躁、厭倦、抑郁、焦慮、對抗等不良情緒。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校管理者盲目推行一些不妥當?shù)墓芾碇贫龋又亓私處煹纳硇呢摀觿×私處熜睦頎顟B(tài)的不良變化。以下列舉三種不良的管理方式,略抒己見,期望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一、推行“末位淘汰制”,弄得人人自危
所謂末位淘汰制,簡單的理解就是按照將任課老師所教學生考試成績高低排隊比較,最后確定末尾者,予以淘汰。淘汰出局的教師要么被調往其他單位,要么被安排停職進修。說白了,末位淘汰制的矛頭直指那些業(yè)務能力較弱的教師。這種簡單的做法不但給被淘汰的教師造成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而且加劇了其他教師的緊張情緒,弄得人人自危。
末位淘汰制原意是通過對因為怠慢工作而業(yè)績落后的教師進行懲處,形成人人爭先的局面,從而激發(fā)教師的內在潛能,促進整體工作提高質量。但是,目前教育界對此說法不一,這方面的理論探索還不成熟,因而管理者難免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當然,我們應當肯定末位淘汰制有其積極的一面,應當是教師業(yè)績考評體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關鍵在于管理者如何選擇它的價值取向,如何科學操作以降低它的負面效應。那種把人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管理者要換一個位置考慮一下,假如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你也如法炮制,你是否有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呢?
推行末位淘汰制,首先要根據教師的教齡、職稱、專業(yè)與崗位等因素,建立全面科學的教師業(yè)績評價體系。第二,要采取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考評方法,盡可能公平、公正、客觀地反應教師的工作業(yè)績,爭取絕大多教師對考評結果的認可。第三,在考評結果的處理上,特別在對待業(yè)績末尾的教師,要堅持“區(qū)別情況,提高為先,幫助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做到合理合法,使人心悅誠服。當然,個別實在難以勝任教育教學的教師,應當淘汰的必須淘汰,可以安排到適合他們的崗位上工作。
二、實施“密集戰(zhàn)術”,教師不堪重負
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各項工作是學校管理的基本規(guī)律。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螺旋式緩慢攀升的過程,最忌諱的是集中突擊,揠苗助長。
有的管理者基于在短時間內提高質量的想法,通常實施加重師生負擔的“密集戰(zhàn)術”,以圖“高投入高回報”,到頭來欲速則不達。師生始終忙于工作學習,毫無樂趣可言。
有的管理者凡是想到的事情都想做到。安排工作,不分輕重緩急,不顧教師的承載能力?荚嚢扇蝿珍佁焐w地,節(jié)奏緊鑼密鼓,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如此一來,教師墜入了疲于應付,忙于突擊的事務當中,教學投入的精力顯著減少。
管理者要善于處理學校各項工作的關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點。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設身處地地為教師考慮。要加強時間管理,講求工作效率,遵守彈性原則和時間節(jié)律,保障教師身心健康,使教師以飽滿精神投入工作,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三、實行“嚴格監(jiān)控”,限制教師自由
在中小學,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進修培訓和日常言行提出了一些額外要求,限制教師的自由,教師難以心情舒暢地放手工作。、
一是刻板的紀律管理。因為個別教師遲到早退,“實行簽到(簽退)制度”。教師上下班“排隊”簽到簽退。不知道管理者想讓教師記住簽名,還是操心工作。盲目拔高工作標準,人為制造緊張氣氛。有的學校實施“推門聽課”等隨機檢查措施,強化不確定性監(jiān)督,弄得教師提心吊膽。
二是高壓的任務管理。有的校長以行使監(jiān)控、命令等權利為主要手段推動工作。他們堅持自己的思想、意見和主張,強迫教師服從。工作失誤時,發(fā)脾氣訓斥,委過與人;遇到矛盾沖突時,壓制不同意見,時時處處突出“自我中心”。他們很少考慮教師的感受。教師只能被動適應,敢怒而不敢言。
教師都是經過專業(yè)教育,有一定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教師的工作具有個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教師的需要表現(xiàn)在重視實現(xiàn)自我價值,重視精神追求同時渴望較好的物質待遇等方面。學校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尊重和信任教師,滿足教師的合理需要。
總之,學校管理者應經常反省自己的管理行為,換位思考,推己及人。樹立“以師為本”的管理思想,拋棄一切不科學的管理方法。要依法治校,保護教師合法權益,營造良好人際關系,緩解教師壓力,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留出空間,為教師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