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社會、教育現(xiàn)象,具有社會性、歷史性、繼承性。
2. (09簡答)德育的意義:①德育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③德育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3. 德育的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guī)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 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tǒng);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
4. 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的要求:①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②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③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5. (多選)選擇德育內容的依據有三點:一是德育目標,它決定德育內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性,決定了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三是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特征和學生思想實際,決定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德育內容總是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因不同國家社會性質、發(fā)展水平和文化傳統(tǒng)而各顯特色。
6. (簡、多)我國學校德育的內容: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
7.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⑴針對大多數(shù)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fā)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 ⑵就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⑶針對少數(shù)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擇業(yè)指導
8.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德育過程是受教育者個體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
9. 德育過程的結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
10. 德育過程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關系,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矛盾等。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特殊矛盾。
11. (簡)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 ⑴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①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認識。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 ②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fā)展 ⑵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guī)律 ①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把組織活動和交往看做德育過程的基礎。 ②德育過程的活動和交往的主要特點:A.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 B.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主要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 C.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⑶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 ②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⑷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12.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yǎng)品德行為習慣。德育工作總結概括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四句話,這是符合德育過程規(guī)律的。知、情、意、行四個基本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判斷)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yǎng)順序,而可根據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后到達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13.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guī)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⑴導向性原則 ⑵疏導原則 ⑶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⑷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⑸因材施教原則
14. 導向型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xiàn)實性相結合起來。
15. 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16. (09論述)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前蘇聯(lián)教育教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要求一個人,也要進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
17.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慣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的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使其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fā)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tǒng)一學生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統(tǒng)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
18.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19. 我國的德育途徑主要有: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共青團活動,班主任工作等
20.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判斷)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yǎng)方式
21. 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04簡、選)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明確目的性 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③注意時機 ④以誠待人。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等。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選好學習的榜樣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jié)行為,提高修養(yǎng)。
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鍛煉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堅持嚴格要求 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陶冶法是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運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 ②與啟發(fā)說服相結合 ③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chuàng)設。
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表揚獎勵是對學生的良好思想、行為作出的肯定評價,以引導和促進其品德積極發(fā)展的方法。 運用獎勵與處分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公平、正確、合情合理 ②發(fā)揚民主,獲得群眾支持 ③注重宣傳與教育。
22. 德育模式: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學習(模仿)模式。
23. 認知模式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