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閱讀短文,完成36~40題。
事物最活躍的部分大多在它的邊緣。
科學往往是在各種學科交叉之處展現了最強勁的發(fā)展勢頭,這里常常是科學的“生長點”,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說過:“在分子科學和原子科學的接觸點上,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都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然而就正應當在這點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蠟燭火焰溫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黃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位,而是在它的外緣——那顏色最淡,略帶藍色的外層;物種雜交可以產生新品種,這些交叉的邊緣品種可以同時擁有父體與母體雙方的優(yōu)勢;分子軌道理論表明,處在最高“實”軌道與最低“空”軌道這兩界之間的電子最活躍;學貫中西、跨越兩大文化領域的中介學者思想最活躍……
邊緣是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地方。身在邊緣反觀中心有時反倒能看得更清楚,得出比較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論。身在邊緣的人往往能觀賞到一些不為常人所知覺的獨特景觀。蘇軾不在“此山中”,正是從匡廬外緣觀山,才能從閎闊視野中看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磅礴氣勢,吟唱出深蘊哲理的千古絕句。
邊緣是人們涉足較少的地方。這里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可供探求的新領域,當然也就充滿了更多的希望與機遇。這是一個最可能取得豐碩成果,最可能獲得巨大成功的地方。當年量子力學就是由一些年輕人在邊緣理論科學領域同心協(xié)力建立起來的。正如比利時著名湍流學家茹厄勒所說“新事物總是被非專家發(fā)現的”,這表明,在邊緣領域獲得成功,也許首要條件并不是淵博的知識。在這塊缺少依托、頗具風險的地方更需要的是過人的膽識,靈透的悟性,獨立解決難題的能力,有時還需要點習慣邊緣孤寂的耐力。熱衷于開拓事業(yè)的人應當重視邊緣。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信息與交通日漸暢達,在高科技時代,邊緣與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斷[1]。互聯網絡、衛(wèi)星通訊使得即使身處深山野谷也能與大城市享有同等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科之間的自覺融合、嫁接常能中間開花,形成明顯的學術優(yōu)勢。雖然某些傳統(tǒng)邊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發(fā)展就必然會[2]出新的邊緣。
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常常是由中心延伸出邊緣,而邊緣又會成長為新的中心。當年的量子論、相對論,如今已由學術邊緣成為學科中心了。事物的發(fā)展有時會表現為邊緣與中心的對立統(tǒng)一。誰不掌握“中心”誰就會失掉今天。然而誰若忽視“邊緣”,誰就會失去光輝燦爛的明天。
36. 填入[1][2]中恰當的詞語是()。
A. 淡化衍生 B. 退化衍生
C. 淡化滋生 D. 退化滋生
37. 結合文意,下列對“邊緣”的解說和“中心”的闡釋,哪一項不正確?()
A. “邊緣”是事物最活躍、最值得重視的地方,而中心相對穩(wěn)定,成果集中而且都成了定論
B. 科技越發(fā)達,邊緣與中心的反差會淡化,但不會沒有邊緣之說
C. “邊緣”和“中心”存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領域,是個相對的概念
D. “邊緣”可能發(fā)展成未來的“中心”,以此為中心的新“邊緣”也會隨之產生
38. 對“新事物總是被非專家發(fā)現的”一句的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A. 在“邊緣”開拓事業(yè),不需要專家去做,誰都擁有希望和機遇
B. 新事物往往是事物邊緣產生出來的,因為非專家不具備研究“中心”的資質,因而在邊緣可以大有建樹
C. 邊緣領域的研究,未必首先需要專家一樣淵博的知識,豐厚的功底,有開拓進取精神和能力的非專家,往往會有新發(fā)現
D. 邊緣充滿了未知,也是學術交叉地帶,所以專業(yè)人士不會涉足這個領域,“非專家”卻因為知識博雜而往往大有用武之地
39. 文中有一個觀點“邊緣是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地方”,下列哪一句分析可以支持這一觀點?()
A. 邊緣科學的研究是一個用人少,耗時短,易出巨大成就的地方,很符合經濟原則
B. 因為知識不夠淵博的廣大的非專家可以在邊緣有所建樹,所以有利于人才的科學使用且人盡其才
C. 學術建樹、學術影響最大的學者,都是邊緣科學研究的中介學者,而不是“中心”的專家
D. 邊緣與中心地帶相比,開拓創(chuàng)業(yè)獲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且研究的新發(fā)現會帶來新價值
40.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推斷哪一項不正確?()
A. 學術交叉處、蠟燭外焰、雜交物種等例子說明,事物最活躍最有成果期待價值的地方,大多在它的邊緣
B. 邊緣與中心相對消長,可以互相轉化,邊緣成長為新的中心,原來的中心也會變成邊緣
C. 研究邊緣領域,有希望也有風險,有成功機遇更有各種挑戰(zhàn),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
D. 邊緣與中心常常是對立統(tǒng)一的,既要把握住中心,更要重視“邊緣”,這樣事物才能發(fā)展才能進步
相關推薦:2010云南公務員考試17萬人25日參加 人數歷年最多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