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信息公開是現(xiàn)代政府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礎工作,沒有信息公開,一切決策、政策和政府信息都謀于密室,只在小圈子公布,人民群眾什么都不知道,這樣的政府和社會就談不上是現(xiàn)代政府和社會。
2008年,中國政府正式出臺了信息公開條例,將現(xiàn)代政府通行的“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一項基本原則確立下來。應該說,自條例實施后,政府的信息公開有了很大進步,重大決策和政策及重要信息基本上能夠公之于眾。尤其是得益于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政府部門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也建立起來了,并在政府信息的傳播中發(fā)揮很大作用,民眾的信息權利相比過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不過,也應承認,政府的信息公開程度還處于初級水平。無論從公開的方式、范圍、及時性和信息反饋等方面看,都有相當大的提高和改進空間。也許有鑒于此,本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提出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強相關制度和平臺建設,進一步升級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把政策“交給”人民群眾,使政府經(jīng)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能監(jiān)督。李克強總理還特別指出,要把人民群眾的期待融入政府的決策和工作之中。
往大里說,信息權是一種基本人權,沒有信息獲取的自由,不能對政府的工作有知情權,也就不可能有效去監(jiān)督和約束政府,促進政府依法行政,更不可能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往小里說,政府的信息不公開,或者公開的程度很低,將會給民眾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影響民眾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都將信息權納入憲法予以保護,是公民應該獲得的憲法性權利。
如前所述,國務院5年前就制定了信息公開條例,但或許基于此前我們沒有政府信息公開的傳統(tǒng),致使很多領導干部對政務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政務公開的意識比較淡薄,從而造成目前的政府信息公開還只是一種辦事型公開,公開什么,怎樣公開,何時公開,完全由政府機關決定,公眾只是政府辦事制度改革的被動受益者,形式主義嚴重。例如,很多政府網(wǎng)站是“僵尸”網(wǎng)站,長期不更新;一些熱線電話要么無人接聽,要么是空號。政府信息工作人員對民眾抱有一種恩賜心態(tài),不給民眾說“真話”,也不“交實底”。公民依據(jù)條例申請政府公開信息的要求更是屢屢受阻。上述種種導致政府的信息公開工作很不理想。
國務院常務會議為此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要完善政府部門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使之成為政務信息公開的重要制度安排;二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三要強化責任,抓好落實。這最后一條特別緊要,這條做不好,前兩條就沒保障。而要強化責任,抓好落實,現(xiàn)在來看,有必要建立健全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制度、政務公開評議和責任追究等制度。不過,要使它們得到有效執(zhí)行,還須讓公眾有法律救濟和可訴的渠道與機制,并降低訴訟成本。目前,公眾雖然可以通過條例規(guī)定的申訴、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等渠道尋求救濟,上級主管部門和監(jiān)察機關也會督查行政機關信息公開的實施情況,但鑒于公民尋求救濟的成本高,叫人很難樂觀。
在這方面,新一屆中央政府顯示出了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的信心、決心和勇氣,為地方和部門做出了榜樣。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對今年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明確要求在行政審批、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jīng)費等9個重點領域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每個重點領域都明確了具體責任部門,有的還列出了 “路線圖”、“時間表”,這次會議又對政府的信息公開工作做出進一步部署,現(xiàn)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積極跟進。
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是人民群眾重要的民主權利。什么時候民眾的這些權利得到充分行使,什么時候政府的信息工作就做得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