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申論文章之“全”
申論文章的“全”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內容涵蓋的面要全;二是思維要周全,善于運用辯證思維,不能以偏概全。
內容涵蓋要全面,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申論試題的前兩部分的閱卷一般是根據標準答案實行采分制,按點給分,所以答案務必要根據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歸納。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多得分,得高分。
思維要辯證周全。聯(lián)系和發(fā)展是辯證法的根本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辯證法的精髓。一是要求思維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寫作申論文章時,應該善于運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要全面的思考問題。例如分析宏觀現(xiàn)象的原因不僅要想到經濟的原因、政治的原因,還要想到文化的原因,要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具體的、微觀的社會問題要學會從思想觀念、制度機制、監(jiān)管落實、主體素質等方面去尋求原因。評價事件,既要看到問題的表象,又要考慮到問題的實質,要公正客觀的進行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既要克服弊端,又要發(fā)揚成績,如此等等。
二是要求學會進行辯證分析。對于辯證分析方法,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懂一點,但是真正能把辯證法應用到申論寫作中去的就寥寥無幾了。我們不妨先來做一個小小的測試:諸位親愛的兄弟姐妹認為“有用”長壽還是“無用”長壽呢?你的回答如果是二選一,那就說明你的思維還不夠辯證。原因很簡單,有用的東西可能長壽,而無用的東西也可以長壽。老母雞能下蛋,主人就不會殺它,就能長壽;樹林里的歪樹,毫無用處可言,自然不會有人動他,也能長命百歲。做這個測試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在分析申論材料和構思申論文章時一定要養(yǎng)成辯證思維的習慣。由于申論考試的角度、方式具有靈活性、機動性和多變性,有較大的開放性,所以應試者要善于運用發(fā)散性思維來進行答題,防止偏激偏極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申論文章平和中庸的風格?梢哉f辯證思維對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做好申論文章非常有幫助,例如2005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對三農問題的考查(詳細分析前后文)。因此,為了能夠使你的思維更加辯證,你應該把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律、質變與量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和聯(lián)系與發(fā)展八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絕對與相對、必然與偶然、特殊與普遍、形式與內容、現(xiàn)象與本質、整體與部分、原因與結果、理想與現(xiàn)實)的相關內容再加以體會,這會對啟發(fā)你的思維大有裨益。
四、申論文章之“實”
申論文章要“高”、“大”、“全”,但要防止“假”而“空”,要做到“實”而“精”。雖然,我們強調寫作申論文章時要“大題小作”,但是要杜絕“空”字當頭,防止和克服空泛無物的毛病,要使文章有血有肉。歷次公務員的閱卷工作都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即所提出的對策要真實具體,否則,單純的泛泛而談是沒有價值的。因此,申論文章的“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充實,二是要真實。
所謂“充實”就是指申論文章分析的問題和提出的對策要具體可行。本書后面要告訴各位大量申論寫作的技巧和萬能模式,但不論是概述主要內容的“萬能框架”,還是提出對策的“萬能八條”,這些都是框架或骨架類的內容。骷髏是可怕的,然而當骷髏有了血肉的填充就有可能變成一個美女。因此,在進行申論考試時,尤其要注意用實際的內容來填充萬能框架。
具體的做法就是立足材料,模塊化運作,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后面還要強調。材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隨著材料字數的增加,材料中可用的素材也成正比例增加。要學會挑選、概括材料中的內容。申論文章一般要求800~1000字,從5000~8000字的材料中找500~600字并非難事。在后面部分中,我們還會詳細討論直接從材料中提煉挑選內容的技巧和方法。
所謂“真實”,就是要求內容要符合材料的實際和社會的實際。提出對策時一定要結合實際,這一點非常重要。2006年1月份北京公務員申論考試第三部分的明確要求就是要聯(lián)系實際,不能脫離材料和實際瞎編亂造,要注意對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五、申論文章之“精”
申論文章的“精”主要指申論語言一是要準確精練,二是要表達規(guī)范!∈紫,申論文章要求語言準確精煉,切忌啰嗦和廢話過多。在這方面,請注意黨和政府的文件報告,其中的每個句子都不長,最長也不過20個字,其語言準確而簡練。同時,由于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閱卷老師多為中文系老師,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語言通順的問題,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其次,要注意申論語言的規(guī)范問題。申論作為一種文體,其語言是有特定風格和要求的,其闡述內容也是具有一定規(guī)范的。例如“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等提法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因此,申論文章的語言表達一定要規(guī)范,避免在文中出現(xiàn)“搞好”、“弄好”等大實話和大白話,這方面的范文可以參考每一期《半月談》的《半月評論》。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