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慶公務員考試網(wǎng)絡輔導課程 熱招中
2010年大綱與09大綱相比,主要有如下變化:
一、以國考為標桿,邁出改革步伐
國家公務員考試對各省市區(qū)公務員考試有著很強的表率作用。從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之后,江蘇、重慶、湖南等地區(qū)都對國家公務員考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借鑒。重慶市在這方面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在考試指導思想上,重慶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通過設置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和申論兩門公共科目來考查考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
二、行測題型基本不變,題型順序微調(diào)
其實這一點是重慶追隨國家公考改革作出的對應變革。2010年重慶大綱中明確指出了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的題型分別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數(shù)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常識判斷這五種題型。題型與2009上下半年重慶公考的題型是一致的,主要變化在于五種題型順序發(fā)生了變化。
這種題型順序的調(diào)整更具科學性,目的在于使公務員考試能更符合公務員的能力要求,能更有效地選拔出國家需要的人才。
三、申論分類細化,針對性更強
大綱明確將申論科目分為A、B兩類試卷,不同類別測查要素有所區(qū)別。這與2010年國考的思路是一致的。這樣的分類,緊密結(jié)合考生報考職位,有的放矢,更有利于選拔針對性人才。
大綱中明確提出了申論測查的五大要素: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貫徹執(zhí)行能力。
依據(jù)類別的不同,測查要素也略有區(qū)別。
A類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B類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A類試卷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nèi)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質(zhì)問題。而B類申論對于閱讀理解能力的描述則是要求能夠理解給定資料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給定資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對給定資料所涉及的觀點、事實作出恰當?shù)慕忉尅?/P>
由此不難看出,對A類考生來說,給定材料的主題和觀點可能更為濃縮,全篇材料的觀點可能有多個,具體需要考生自己提煉,而B類申論材料的觀點較為明確,材料跨度大,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很強,考生需要重點把握內(nèi)在關系。
A類試卷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nèi)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nèi)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而B類試卷中則用貫徹執(zhí)行能力代替了綜合分析能力,所謂貫徹執(zhí)行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jù)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
很明顯,A類考生屬于綜合執(zhí)法類職位,B類考生重點要求的是貫徹力和執(zhí)行力,這說明B類考生的職位應該是行政執(zhí)法類這樣的扮演執(zhí)行角色的工作人員。這類考生需要理解材料所提要求,表現(xiàn)強有力的完成能力。
A類試卷的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或生活體驗”,“發(fā)現(xiàn)和界定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這強調(diào)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還要善于從材料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很明顯比B類考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要求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要更上一個層次。
同樣是文字表達能力,A類試卷要求“表述思想觀點”,方式是“說明、陳述、議論”,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形成主觀色彩較濃的獨立性觀點,而且需要自圓其說,做到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而B類考生僅僅要求“對事件、觀點進行準確合理的說明、陳述或闡釋。”對材料的依賴性就顯得較為突出,偏重于對客觀材料的理解。
可以預見的是,申論的閱讀量很大,書寫量也大?忌枰盐兆约旱拈喿x速度和閱讀效率,適時作出對材料的歸納和整理,在寫作時能快速提取信息,合理架構體系,充分完善答案內(nèi)容。
考生在通過公務員考試之后,就將成為一名政府工作人員,擔負起對社會進行管理的職責,如果錄取的考生根本不關心社會發(fā)生的各類問題,對之沒有清楚的認識,這是難以想象的。正因為如此,申論考試所選擇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并就這些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設定題目,要求考生作出合理的答復。
各位考生在平時一定要多關注社會生活,多思考社會問題,多角度挖潛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多層次尋找問題對策,多動手寫作。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考場上文思如泉涌,下筆入木三分,獨得高分。
相關推薦:重慶人力資源保障網(wǎng):2010上半年重慶公務員考試公告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