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白蛋白
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萬,由肝細胞合成,在電泳分離時,常顯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壽期很短,僅約12小時。因此,測定其在血漿中的濃度對于了解蛋白質在營養(yǎng)不良和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轉鐵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PA除了作為組織修補的材料外,還可視作一種運載蛋白,可結合T4與T3,而對T3的親和力更大。PA與視黃醇結合蛋白形成復合物,具有運載維生素A的作用。在急性炎癥、惡性腫瘤、肝硬化或腎炎時其血濃度下降。
(二)白蛋白
白蛋白(albumin,Alb)系由肝實質細胞合成,在血漿中的半壽期約為15-19天,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占血漿總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雖然受食物中蛋白質含量的影響,但主要受血漿中白蛋白水平調節(jié),在肝細胞中沒有儲存,在所有細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關于白蛋白在腎小球中的濾過情況,一般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其量甚微,約為血漿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計算每天從腎小球濾過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達3.6g,為終尿中蛋白質排出量的30-40倍,可見濾過液中多數(shù)白蛋白是可被腎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實驗證實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細胞中被溶酶體中的水解酶降解為小分子片段而進入血循環(huán)。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組織中被細胞內吞而攝取,其氨基酸可被用為組織修補。
白蛋白的分子結構已于1975年闡明,為含585個氨基酸殘基的單鏈多肽,分子量為66458,分子中含17個二硫鍵,不含有糖的組分。在體液pH7.4的環(huán)境中,白蛋白為負離子,每分子可以帶有200個以上負電荷。它是血漿中很主要的載體,許多水溶性差的物質可以通過與白蛋白的結合而被運輸。這些物質包括膽紅素、長鏈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結合4-6個分子)、膽汁酸鹽、前列腺素、類固醇激素、金屬離子(如Cu2+、Ni2+、Ca2+)藥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藥物當與白蛋白結合時,可以不表現(xiàn)其活性,而視為其儲存形式,由于這種結合的可逆性和處于動態(tài)平衡,因此在調節(jié)這些激素和藥物的代謝上,具有重要意義。
血漿白蛋白另一重要功能是纖維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并具有相當?shù)木彌_酸與堿的能力。
臨床意義:
1.血漿白蛋白濃度可以受飲食中蛋白質攝入量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個體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評價指標。
2.在血漿白蛋白濃度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可以影響許多配體在血循環(huán)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內源性的代謝物(Ca2+、脂肪酸)、激素和外源性的藥物。在同樣血濃度下,由于白蛋白的含量降低,其結合部分減少,而游離部分相對增加,這些游離狀態(tài)的配體一方面更易作用于細胞受體而發(fā)揮其活性作用,一方面也更易被代謝分解,或由于其分子小而經(jīng)腎排泄。
3.血漿白蛋白的增高較少見,在嚴重失水時,對監(jiān)測血濃縮有診斷意義。
4.低白蛋白血癥在不少疾病時常見,可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由于白蛋白的合成降低:常見于急性或慢性肝疾病,但由于白蛋白的半壽期較長,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血漿白蛋白的濃度降低可以表現(xiàn)不明顯。
(2)由于營養(yǎng)不良或吸收不良。
(3)遺傳性缺陷:無白蛋白血癥是極少見的一種代謝性缺損,血漿白蛋白含量常低于1g/L。但可以沒有癥狀(如水腫),可能部分由于血管中球蛋白含量代償性升高。
(4)由于組織損傷(外科手術或創(chuàng)傷)或炎癥(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謝增加。
(5)白蛋白的異常丟失:由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而有白蛋白由尿中損失,有時每天可以由尿中排出蛋白達5g以上,超過肝的代償能力。在潰瘍性結腸炎及其它腸管炎癥或腫瘤時也可由腸管損失一定量的蛋白質。在燒傷及滲出性皮炎可從皮膚喪失大量蛋白質。
(6)白蛋白的分布異常:如門靜脈高壓引起的腹水中有大量蛋白質,是從血管內滲漏入腹腔。
5.已發(fā)現(xiàn)有20多種以上白蛋白的遺傳性變異。這些個體可以不表現(xiàn)病癥,在電泳分析時血漿蛋白質的白蛋白區(qū)帶可以出現(xiàn)2條或1條寬帶,有人稱之為雙蛋白血癥。當某些藥物大量應用(如青霉素大劑量注射使血濃度增高時)而與白蛋白結合時,也可使白蛋白出現(xiàn)異常區(qū)帶。
目前關于血漿或血清白蛋白的測定,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其與某些染料如溴甲酚綠(bromcresolgreen,BCG)或溴甲酚紫)(bromcresolpurple,BCP)特異性的結合能力而加以定量。在pH4.2的條件下,BCG可與白蛋白定量地、特異地結合,而不受血漿中其它球蛋白的干擾。結合后的復合物在628nm有特殊吸收峰,而可與游離的染料相區(qū)別,這一吸收峰一般不受血漿中可能存在的其它化合物(如膽紅素、血紅素等)的影響,測定時應控制染料的濃度、反應的pH和時間。這是很實用的方法。一般用血漿量為20μl,在白蛋白10-60g/L濃度范圍內呈良好線性關系、批內C·V值<3%,正常成人參考值為35-50g/L,在直立姿勢采血,由于血濃縮其值可略高3g/L。
(三)α1-抗胰蛋白酶
α-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或AAT),是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分子量為5.5萬,P1值4.8,含有10%-12%糖。在醋酸纖維薄膜或瓊脂糖電泳中泳動于α1區(qū)帶,是這一區(qū)帶的主要組分。區(qū)帶中的另2個主要組分;α1-酸性糖蛋白含糖量特別高,α1-脂蛋白含脂類特別高,因此蛋白質的染色都很淺。作為蛋白酶的抑制物,它不僅作用于胰蛋白酶,同時也作用于糜蛋白酶、尿激酶、腎素、膠原酶、彈性蛋白酶、纖溶酶和凝血酶等。AAT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左右。AAT的抑制作用有明顯的pH依賴性,最大活力處于中性和弱堿性,當pH4.5時活性基本喪失,這一特點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一般認為AAT的主要功能是對抗由多形核白細胞吞噬作用時釋放的溶酶體蛋白水解酶。由于AAT的分子量較小,它可透過毛細血管進入組織液與蛋白水解酶結合而又回到血管內,AAT結合的蛋白酶復合物并有可能轉移到α2-巨球蛋白分子上,經(jīng)血循環(huán)轉運而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中被降低、消失。
AAT具有多種遺傳分型,利用不同pH的緩沖劑和電泳支持物,迄今已分離鑒定有33種等位基因(allotypes),其中最多見的是PiMM型(為M型蛋白抑制物的純合子體)占人群的90%以上,另外還有兩種蛋白稱為Z型和S型,可表現(xiàn)為以下遺傳分型:PiZZ、PiSS、PiSZ、PiMZ、PiMS,S型蛋白與M蛋白之間的氨基酸殘基僅有一個差異。對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主要限于血循環(huán)中M型蛋白的濃度。以MM型的蛋白酶抑制能力為100%相比,ZZ型的相對活力僅為15%、SS為60%、MZ為57%、MS為80%,其它則無活性。
臨床意義:低血漿AAT可以發(fā)現(xiàn)于胎兒呼吸窘迫綜合征。AAT缺陷(ZZ型、SS型甚至MS表現(xiàn)型)常伴有早年(20-30歲)出現(xiàn)的肺氣腫,由于吸入塵埃和細菌引起肺部多形核白細胞的吞噬活躍,引起溶酶體彈性蛋白酶釋放,當M型AAT蛋白缺乏時,蛋白水解酶過度地作用于肺泡壁的彈性纖維而導致肺氣腫的發(fā)生。AAT的缺陷,特別是ZZ表現(xiàn)型可引起肝細胞的損害而致肝硬化,機制未明。常用測定方法,一種是基于胰蛋白酶的抑制能力(trypsininhibitorycapacity),但目前已有免疫化學方法,供應M蛋白AAT的試劑盒來測定。正常參考值為新生兒1450-2700mg/L、成人780-2000mg/L。如果排除急性時相反應的存在,正常人血漿濃度<500mg/L提示可能存在變異的表現(xiàn)型,可進一步通過等電聚焦或淀粉膠電泳證實。
(四)α1-酸性糖蛋白
α-酸性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Times New Roman,AAG,早期稱之為乳清類粘蛋白)分子量近4萬,含糖約45%,pI為2.7-3.5,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和唾液酸。
AAG是主要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急性炎癥時增高,顯然與免疫防御功能有關,但詳細機制尚待闡明。早期工作認為肝是合成α1-糖蛋白的唯一器官,近年有證據(jù)認為某些腫瘤組織亦可以合成。分解代謝首先經(jīng)過唾液酸的分子降解而后蛋白質部分很快在肝中消失。AAG可以結合利多卡因和普萘洛爾(心得安),在急性心肌梗死時AAG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以升高,而干擾藥物劑量的有效濃度。
臨床意義:AAG的測定目前主要作為急性時相反應的指標,在風濕病、惡性腫瘤及心肌梗死患者亦常增高,在營養(yǎng)不良、嚴重肝損害等情況下降低。測定方法:使用AAG的抗體制成免疫化學試劑盒,可設計成免疫擴散或濁度法檢測。正常參考值為500-1500mg/L,亦可采用過氯酸和磷鎢酸分級沉淀AAG后,測定蛋白質或含糖量來計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