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郁發(fā)熱
癥狀:發(fā)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郁,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瀉熱。
方藥:丹梔逍遙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瀉熱。方中以丹皮、梔子清肝瀉熱,柴胡、薄荷疏肝解熱,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培補脾土。氣郁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氣解郁;熱象較甚,舌紅口干便秘者,可去白術,加龍膽草、黃芩清肝瀉火;婦女若兼月經不調,可加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
二、血瘀發(fā)熱
癥狀:午后或夜晚發(fā)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fā)熱,口燥咽下,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千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有較好的活血理氣功效,為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方中以當歸、川芎、赤芍藥、地黃養(yǎng)血活血,桃仁、紅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殼、桔梗理氣行氣,甘草調和諸藥。發(fā)熱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熱涼血;肢體腫痛者,可加丹參、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腫定痛。
三、濕郁發(fā)熱
癥狀:低熱,午后熱甚,胸悶脘痞,全身重著,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粘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利濕清熱。
方藥:三仁湯。
本方具有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的功效。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氣,善開上焦;蔻仁芳化濕濁,和暢中焦;苡仁益脾滲濕,疏導下焦;配以半夏、厚樸理氣燥濕;通草、滑石、竹葉清熱利濕,共奏宣化暢中,利濕清熱之效。
嘔惡加竹茹、藿香、陳皮和胃降逆;胸悶、苔膩加郁金、佩蘭芳化濕邪;濕熱阻滯少陽樞機,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嘔逆者,加青蒿、黃芩清解少陽。
四、氣虛發(fā)熱
癥狀:發(fā)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后發(fā)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
本方既能益氣升陷,又是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方中以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養(yǎng)血活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舉清陽,又能透泄熱邪。
自汗較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時冷時熱,汗出惡風者,加桂枝、芍藥調和營衛(wèi);脾虛挾濕,而見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者,加蒼術、茯苓、厚樸健脾燥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