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A型題 |
第 6 頁:二、X型題 |
第 8 頁:三、B型題 |
66、
[53-56]
A、異煙肼 B、亞胺培南
C、沙丁胺醇 D、阿莫西林
E、氨苯蝶啶
53、與氫氯噻嗪合用可以防止低血鉀
54、與克拉維酸合用可抑制13-內(nèi)酰胺酶以提高療效
55、與氨茶堿合用對急性哮喘治療作用加強
56、與鏈霉素和對氨基水楊酸鈉合用可延緩細菌耐藥性產(chǎn)生
標準答案: E,D,C,A
解 析:本組題考查的是合理用藥中聯(lián)合用藥(合并用藥)的目的。①增強療效;②降低毒性和減少副作用;③延緩耐藥性的發(fā)生。氫氯噻嗪與氨苯蝶啶合用可增強利尿作用,又可防止氫氯噻嗪引起低血鉀,故53 題答案為E。阿莫西林與棒酸(克拉維酸)合用,由于棒酸抑制I3一內(nèi)酰胺酶,提高了亞胺培南的療效,故54 題答 案是D。急性哮喘時,β2一受體激動藥沙丁醇胺與茶堿合用可得到相加的療效,故55 題答 案為C。臨床上常異煙肼+鏈霉素+對氨基水楊酸(PAS)或利福平+乙胺丁醇聯(lián)合應用可延緩結核桿菌的耐藥性,故56題答案是A。
67、
[57-59]
A、早產(chǎn)兒 B、新生兒
C嬰幼兒 D、兒童
E、成年人
57、使青霉素G的半衰期長達3小時的兒童發(fā)育階段是
58、對苯巴比妥等鎮(zhèn)靜劑有一定耐受力的兒童發(fā)育階段是
59、因新陳代謝旺盛,用藥要防止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的是
標準答案: B,C,D
解 析:本組題考查的是小兒用藥的指導。因為新生兒腎臟有效循環(huán)血量及腎小球濾過率較成人低30%~40%,對青霉素G 的 廓清率僅及2歲兒童的l7%,致使血清藥物濃度高,半衰期延長。青霉素G 對出生o~6 天者半衰期為3 小時。故57題答案為8。嬰幼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可適當加用鎮(zhèn)靜劑,對鎮(zhèn)靜劑的用量,年齡越小,耐受力愈大,劑量可相對偏大,故58題的答案為C。兒童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一般藥物排泄比較快,要注意預防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故59 題答案是D。
68、
[60-62]
A、地高辛 B、乙胺丁醇
C、洋地黃毒苷 D、螺內(nèi)酯
E、利福平
60、肝病患者使用的抗結核病藥
61、肝病患者使用的強心藥
62、肝病患者使用的利尿藥
標準答案: B,A,D
解 析:本組題考查肝病患者用藥知識。除鏈霉素外,大部分抗結核藥都容易引起肝損害,利福平與異煙肼合用容易引起肝壞死。對必須應用抗結核藥物的肝病患者可以考慮使用乙胺丁醇、環(huán)絲氨酸、卷曲霉素等肝損害較小的藥物,故60 題答案為8。肝病患者合并有風濕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應用強心藥時,宜用地高辛,而不宜用洋地黃毒苷。因洋地黃毒苷易致蓄積中毒,劑量難 于掌握。故61題答案為A。肝硬化腹水患者應用利尿劑,切忌急于求成,宜先選用排鉀 較少的氨苯蝶啶或螺內(nèi)酯(安體舒通),在此基礎上加用噻嗪類利尿劑。故62題答案為D。
69、
[63-64]
A、個例示范法 B、座談討論法
C、媒介傳播法 D、咨詢答疑法
E、專題講座法
63、組織糖尿病患者交流用藥經(jīng)驗屬于
64、利用電視節(jié)目進行用藥宣傳屬于
標準答案: B,C
解 析:本組題考查的是患者用藥指導的方法;颊哂盟幹笇У姆椒ǘ喾N多樣,主要有:①個例示范法。②媒介傳播法,即指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傳播媒介和途徑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指導用藥宣傳。我國電視普及率很高,目前可充分利用這一媒介進行用藥宣傳。③座談討論法。目前很多醫(yī)療單位建立糖尿病之家,癌癥之星活動包括患者與患者間,患者與醫(yī)師間的防病治病的信息交流,也包括患者用藥過程中的經(jīng)驗交流。通過座談討論,發(fā)現(xiàn)治療過程中的不合理成分。④咨詢答疑法。⑤專題講座法。⑥科普教育法。故答案是B、C。注:新版《應試指南》中無此內(nèi)容。
70、
[65-67]
A、布洛芬 B、溴丙胺太林
C、吲哚美辛 D、對乙酰氨基酚
E、阿苯片
65、用于小兒退熱,預防發(fā)熱所致驚厥的藥品是
66、在非處方藥中僅限定于外用和塞肛,不能口服的藥品是
67、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的藥品是
標準答案: E,C,B
解 析:本組題考查自我藥療的相關知識。 ①用于小兒退熱、預防發(fā)熱所致驚厥的藥是含有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的阿苯片。②消炎痛(吲哚美辛)僅限于外用和塞肛,栓劑塞肛用于解熱。③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 具有類似阿托品作用,適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故答案是E、C、B。
特別推薦:1997年-2009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真題及答案(西藥)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