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自學考試網(wǎng)絡課程免費試聽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自考論壇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人的行為特點具有( )
A.系統(tǒng)性 B.可控性 C.靜態(tài)性 D.單樣性
2.最早提出“組織科學”這一概念的是( )
A.萊維特 B.梅奧 C.維卡 D.泰勒
3.一般應用于分析受多種因素影響現(xiàn)象的方法是( )
A.抉擇分析 B.相關分析 C.趨勢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建立起正確的對人關系的( )
A.知覺 B.態(tài)度 C.觀念 D.價值觀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種( )
A.理性價值觀 B.政治性價值觀
C.社會價值觀 D.集體價值觀
6.下列選項不屬于創(chuàng)造性行為的特點的是( )
A.主動性 B.適應性 C.有用性 D.獨特性
7.把性格劃分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類的依據(jù)是( )
A.某種傾向性 B.人的行為模式
C.何種心理機能占優(yōu)勢 D.思想行為的獨立性
8.間斷——平衡模型指出,群體在第一階段結束時,群體發(fā)生一次轉變,這個轉變正好發(fā)生在群體壽命周期的( )
A.初期階段 B.第二階段 C.中間階段 D.最后階段
9.沖突較多,不太容易隨機應變的群體是( )
A.正式群體 B.非正式群體 C.同質(zhì)群體 D.異質(zhì)群體
10.影響信息溝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編碼與解碼以外,還包括( )
A.通道 B.工具 C.情境 D.路線
11.人際心理關系形成的基礎是( )
A.人們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們的直接血緣關系
C.人們的宗教道德觀念 D.人們的政治法律觀念
12.人們見面的次數(shù)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歡。這個結論的得出者是( )
A.倫林 B.扎瓊克 C.費斯廷格 D.奧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賴關系的類型中,依賴關系最為復雜的是( )
A.聯(lián)營式關系 B.順序式關系
C.互惠式關系 D.協(xié)作式關系
14.為沖突情境中的各方提供總體的行為指南的是( )
A.行為意向 B.決策
C.價值觀系統(tǒng) D.個體特征
15.權力具有的性質(zhì)是( )
A.情景性 B.確定性 C.獨立性 D.稀缺性
16.“沒有一種能適應任何情況的領導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況下相對來說最有效的領導模式!边@種觀點是下述哪種理論的主要觀點?( )
A.領導有效性理論 B.權變領導理論
C.途徑——目標論 D.領導生命周期論
17.領導決策的效力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限期,這稱作領導決策的( )
A.時效原則 B.數(shù)量原則 C.周期原則 D.效率原則
18.組織行為學中,把整個動機結構中對人的行為起決定性作用的、最為強烈的動機稱為( )
A.原始動機 B.優(yōu)勢動機 C.一般動機 D.習得動機
19.雙因素理論認為,能使人們產(chǎn)生工作滿意感的因素是( )
A.激勵因素 B.保健因素 C.維持因素 D.滿意因素
20.斯金納把人們?yōu)榱诉_成某種目的而作用于環(huán)境的行為稱為( )
A.答應性行為 B.本能性行為 C.操作性行為 D.學習性行為
21.綜合型激勵理論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M=Vit+Eia(Via+ ),其中Via表示的是( )
A.任務本身的內(nèi)在激勵 B.工作任務完成的效價
C.任務外在報酬的效價 D.任務結果激勵
22.組織的基層管理層負責實施上級所安排的具體計劃或工作,因此基層管理層也稱為( )
A.戰(zhàn)略層 B.計劃層 C.業(yè)務層 D.作業(yè)層
23.從如何增強組織活力和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角度來看,組織變革和發(fā)展的具體目標是( )
A.使組織具有對外有適應性和高效性的組織功能
B.使組織具有足夠的適應性
C.使組織具有對內(nèi)有協(xié)調(diào)性和高效性的組織功能
D.使組織具有科學、合理和系統(tǒng)的組織結構
24.在人們的心理上存在著一種自然的傾向,即向對象索取完善性,要求對象始終處在“十全十美”、“萬無一失”的狀態(tài)之中。這就是影響組織改革順利進行的( )
A.安全性心理 B.求穩(wěn)性心理 C.求全性心理 D.習慣性心理
25.組織管理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 )
A.組織戰(zhàn)略 B.組織目標 C.組織文化 D.組織行為
相關推薦: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西方經(jīng)濟學試題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