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
新六級聽力中包含有四種不同的題型,分別是短對話、長對話、段落聽力理解和聽寫,其中比較有新意,構(gòu)成一定的備考難度的是長對話題型。這種題型依舊借鑒國外成熟考試的模式,它讓考生所聽的內(nèi)容加長,要捕捉信息的難度也在加大。但是,這種題型只是從短對話到段落理解的一種過渡。相比較而言,段落理解的難度可能還要更大一些,在給出的三篇短文聽力理解樣題中,第二篇講到了美國的國鳥白頭鷹,其中講到了殺蟲劑DDT對這種珍惜動物的危害,而第三篇講到了眼淚的作用,其中出現(xiàn)了lubricate這個在聽力中不算簡單的詞匯。聽力理解的復習,還是應(yīng)該強調(diào)基本的聽力段落的理解和聽寫能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聽寫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廣大同學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很多單詞我們可能聽得懂,甚至都能念的對,但是不一定寫得準。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記憶單詞方面,對于聽力常考單詞的拼寫一定要多加注意。
閱讀
閱讀理解是新六級中變化最大的一塊。原來單調(diào)的“看文章,選答案”的考試樣式部分保留,而新出現(xiàn)的快速閱讀無疑是考試的一個亮點?忌灰笤15分鐘內(nèi)瀏覽1000字以上的一篇文章,同時還要做4個“對、錯、未提及”的判斷題,還要繼續(xù)做6個填空,這樣快節(jié)奏的考試,對很多奉行“一慢二看三選擇”解題思路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個打擊。而另外短文問答的部分,也更加強調(diào)了考生寫英文的能力。從中看出,“讀寫綜合考察”是改革后四六級的基本思路。
改錯
新六級考試“改錯的目的是測試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改錯中的很多錯誤其實就是很多學生在平時寫作時經(jīng)常犯的錯誤。比如說意義形式容易混淆的詞,搭配錯誤的詞,詞性,時態(tài),語態(tài),數(shù),格等方面的錯誤。可以說,改錯考查了考生的綜合能力。
改錯形式有以下三類:
1、錯詞(words mistaken)。在標有題號的一行中有一詞在詞法、搭配或詞義等方面有錯誤,要求考生找出錯誤并換上正確的詞(change a word),這類錯誤在所有錯誤中占絕大多數(shù)。
2、缺詞(words missing)。在標有題號的一行的任何位置缺了一詞,要求考生按語法、搭配或上下文語義的需要找出缺詞的位置并補上所缺的詞(insert a word)。
3、多詞(words redundant)。在標有題號的一行中有一詞按語法、搭配或上下文語義要求純屬多余,要求考生認定該多余的詞并劃去(cross out a word)。
短文共有10處錯誤,但究竟哪一行多一詞,哪一行缺一詞或錯一詞,則沒有任何規(guī)律和標記。歷年考題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絕大多數(shù)改錯設(shè)計為錯詞一類。其主要原因除了命題因素外,更由于這類錯誤形式難度較大,并更能考查考生的實際語言駕馭能力。
[NextPage]
改錯規(guī)則:不論是錯詞,缺詞或多詞,考生在改錯時只能動一個詞。除了掌握一些應(yīng)試技巧外,考生應(yīng)在自身語言基本功,尤其是語言的準確使用方面提高自己。
翻譯
新六級中,寫作和翻譯部分分值比例為20%。其中,寫作部分15%,翻譯部分5%。翻譯,雖然翻譯也是往年六級考試備選題型之一,但近年來并沒有在測試中出現(xiàn)過。從樣題看出,這一題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考查英譯漢轉(zhuǎn)變?yōu)榭疾闈h譯英。翻譯部分測試的是句子、短語或常用表達層次上的中譯英能力。
和其他翻譯考試不同(例如考研的翻譯考察的是篇章結(jié)構(gòu)中局部句子的英譯漢),六級翻譯將很少涉及翻譯的深層技巧與文化背景知識。因此,雖然該部分以漢譯英的命題形式出現(xiàn),考點的實質(zhì)仍是基礎(chǔ)知識,如果考生備考時能夠牢固掌握核心的詞匯、語法等知識點,拿到漢譯英部分分數(shù)應(yīng)該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漢譯英部分的做題時間只有5分鐘,這就意味著考生必須對知識點掌握足夠熟練,滿足考題在測試速度上的要求。
總之,就新六級中只占5%的翻譯而言,它的實質(zhì)是變相的測試詞匯、語法和短語結(jié)構(gòu)?忌鸁o需鉆研翻譯技能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識。
寫作
四六級改革中,作文是唯一沒有改動的部分。作文,在出題方式上將基本沿襲穩(wěn)健、成熟的出題風格。按照以往的思路,考試作文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原因現(xiàn)象對策;2、正反論證;3、圖表及漫畫;4、熱點話題。本次樣題采用的是05年6月的作文題目,原因現(xiàn)象對策類文章。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